神都洛陽 千年古剎白馬寺
白馬寺位于河南省洛陽老城以東12公里處,北依邙山,南臨洛河,創建于東漢永平十一年(68年),是佛教傳入中國后興建的第一座寺院,白馬寺建立之后,中國“僧院”便泛稱為“寺”,白馬寺也因此被認為是中國佛教的發源地,有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之稱。寺內保存了大量元代夾纻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將、十八羅漢等,彌足珍貴。

白馬寺
白馬寺的營建與中國歷史上的“永平求法”緊密相連。東漢明帝曾夜夢金人,身高六丈,頂佩白光,自西方飛來。大臣傅毅認為這是西方的佛,漢明帝遂“感夢求法”,令蔡愔、秦景、王遵等十余人于永平七年(64年)赴天竺(古代印度)求佛法。他們在西域的大月氏(古代阿富汗)遇到了來自天竺的僧人攝摩騰和竺法蘭,得佛經佛像,于是相偕同行,以白馬馱經,并于永平十年(67年)來到當時的京城洛陽。為了給兩位高僧一個居住和譯《四十二章經》的地方,漢明帝赦命在城西的雍門外按天竺式樣建造了一組建筑,以僧人們暫住的“鴻臚寺”的“寺”字稱之,為了紀念白馬馱經之功,便將這組建筑命名為“白馬寺”。
白馬寺自建立后,便成為了中國佛教的傳播中心。“攝摩騰”和“竺法蘭”在這里翻譯出了第一部漢語佛經《四十二章經》,后來另一位天竺僧人“曇柯迦羅”又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律《僧祗戒心》,歷朝歷代也有許多西域和其他國家的僧侶來此覽經求法。北魏時期,洛陽諸寺中,白馬寺的香火最為隆盛。唐朝時,武則天任命她的男寵薛懷義為白馬寺的住持,并在垂拱元年(685年)為寺院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這時的白馬寺發展到了歷史上的頂峰,建筑宏偉,有僧眾千余人,并吸引各國的佛教徒前來朝拜。此后白馬寺又幾經興廢,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和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的兩次重修,奠定了今日的格局。

白馬寺大雄寶殿
民國時,白馬寺逐漸冷落蕭條,殘敗破亂。動蕩期間,一切宗教活動均予以停止,白馬寺被毀,包括有千年歷史的遼代泥塑十八羅漢、兩千年前印度高僧帶來的貝葉經、稀世珍寶玉馬在內的所有佛像、經卷、文物都被破壞,寺廟也差點被燒掉。1972年為接待柬埔寨西哈努克親王而進行了修復,當時的國務院總理周恩來還下令將北京故宮的貝葉經和京郊香山碧云寺的清代十八羅漢運到白馬寺,并允許這些文物永久保存在白馬寺。1983年起,白馬寺被中國政府公布為佛教全國重點寺院,恢復了它的宗教用途。
白馬寺山門全景。三洞弧牌樓式券門,單檐歇山頂,正面鑲嵌“白馬寺”匾額。寺門左右兩匹石馬遙遙相對
白馬寺目前占地約3.4萬平方米,有大小建筑百余間。寺院坐北朝南,為中軸對稱格局,布局規整,主次分明。寺內主要建筑都分布在中軸線上,自南向北依次是山門、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清涼臺,兩側還有鐘鼓樓、門堂、云水堂、客堂、齋堂、祖堂、禪堂、方丈院等附屬建筑。
山門是牌樓式的三洞弧券門,單檐歇山頂,正面鑲嵌“白馬寺”匾,由中國佛教協會原會長趙樸初先生題寫。寺門外有兩匹相對而立的青石馬,形態溫順,相傳為漢代的馱經之馬,實為北宋太師太保魏咸信墓前的石像,于1935年遷移至此。山門內的東西兩側有“攝摩騰”和“竺法蘭”的圓冢墓,全名分別是“漢啟道圓通摩騰大師墓”和“漢開教總持竺法蘭大師墓”,墓碑立于明崇禎七年(1634年),墓周還有鐘鼓二樓等。山門內是白馬寺的主體建筑,自南向北,地勢漸次升高。

白馬寺佛塔
1961年,白馬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目前,白馬寺占地面積約為200畝,根據規劃,它的面積將擴大6.5倍,達到1300畝,成為中國面積最大的佛寺。